今天錐升旗桿廠家就給大家說下旗桿在中國古代的區別。在中國古代,旗桿由桿座、桿身、桿頭三部分組成。桿座左右由夾桿石上下榫口套牢固定;夾桿石以上為桿身,一般選用杉木制成 ,圓柱形,長度約有15米,自下而上逐漸縮小;旗桿的上端有一個官帽造型的旗桿斗,上寬下窄,酷似 量糧食的器具“升”(十合為一升,十升為一斗),寓意“步步高升”。
并且,古代的“豎旗桿”習俗,費縣民間曾經有“豎旗桿”的習俗,是指男孩長大成人、開始頂門立戶的時候所舉行的一種成人儀式。旗桿豎起來,表示這戶人家的男孩已經成人,可以自己“立門戶”了。用現代法律名詞來解釋,就是他已經具備“完全行為能力”了。
功名旗桿的由來
顧名思義就是科舉中功名后,在宗祠前豎立旗桿,它是封建社會科舉功名的象征。作用有二:一是考取一定功名后,社會地位提高,花錢豎立旗桿可以光耀門楣;二是旗桿豎立后,作為后人學習榜樣,激勵后人積極進取。豎立功名旗桿的資格因地而異,就壽寧縣而言,只要貢生以上資格即可。當然因人而異,也有部分家庭因貧困潦倒,無力出資,再者宗族實力不強,就不能豎立旗桿了。晚清時期,例貢生的增多,豎立功名旗桿的排場也加大,首先請石匠做旗桿夾、木匠做旗桿等,然后請嗩吶班吹奏,最后宴請官員、嘉賓、族老、親戚等等.下圖(古代廣州西門口陳家祠大門前的三斗旗桿和四斗旗桿,說明陳家子弟有考中狀元或受封為朝廷高官的。
旗桿的頂部因文武功名不同而有所區別,1旗桿頂部不同。文功名頂部多雕成筆鋒,武功名的旗桿頂部多雕刀戟或鐫座獅。2、旗桿石不同。尖頭的旗桿石,主人可能是讀書的文進士,而平頭的旗桿石,主人可能是武進士,3、石上可得文字不同。文字不一樣。文旗桿寫的官名,武旗桿只寫一個姓還有印的動物圖案。
旗桿選用約大于33厘米大口徑的杉木,高度達十幾米,旗桿的下半部開鑿有兩個孔,與旗桿夾的孔相一致,用硬質雜木做成的銷將旗桿與旗桿夾連接起來。旗桿底部都有磐石墊底,舉人、進士無需再墊礎石,而貢生等則需在磐石上加一塊圓礎石。旗桿石圓的、方的在古村落中比較常見,扁形的則十分少見,因為按封建等級規定,只有二品以上的官才能用扁形的旗桿石,它是身份地位的象征。
一、科舉考試中考上可以入國子監深造的貢生,或副貢,甚者官方資助的秀才都可以立旗桿,但旗桿上沒有安裝"旗斗" 。
二、鄉試中考中舉人者可以立旗桿,旗桿上有一個"旗斗"
三、殿試中考中進士者可以立兩個"旗斗"的旗桿。如果考中狀元,家鄉就可以立起三斗的旗桿。如果祠堂前立起了四斗旗桿,應是本族子弟中有人受封賜為朝廷一品高官了。
四、兩塊大小一致的旗桿夾規格為:高190厘米,寬38厘米,厚12厘米,埋入地下部分0.5米。露出地面上的條石各開兩個通孔,上孔為9×9厘米的菱形孔(或方形孔),下孔直徑為10厘米的圓孔(或方形孔),兩孔中心相距65厘米;兩條旗桿石相距約33.5厘米。
在中國,自古以來旗桿都有著其獨特并起重大的意義,也是成年,高升、升遷升值是部落或者種族的象征性的標志。